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经验交流

2023年上(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一)

来源:发布时间:2023-05-13 19:27:56

1.题目:蔚篮色的希腊
2.内容:
古代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扼欧、亚、非三洲要冲。它的地理范围大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部沿海、爱奥尼亚群岛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的殖民地。在希腊,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平原﹐连绵不绝的山岭沟壑将陆地隔成小块。但是,浩翰的海域却赋予希腊先民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里海岸曲折,港湾众多,绿岛相连,地中海式气候温和宜人,海洋资源条件得天独厚。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耕地缺乏和土地贫瘠限制了粮食的生产,而冬季多雨﹑夏季干热的地中海气候就有利于葡萄和橄榄的生长,为了维持生计,希腊人通过海外贸易出口葡萄酒﹑橄榄油﹑陶器等物品以换回粮食。另外,为了解决人口不断增长与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希腊人还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活动,优越的航海条件为这些海外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海洋是希腊人联系外部世界的大通道,是维系古希腊文明发展的生命线。
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概念。这一切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3.基本要求:
(1)讲清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的影响。
(2)至少有两个有效提问。
(3)板书工整,布局合理。

【答案解析】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大家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词来形容一些地区,比如人杰地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钟灵毓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这些词语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五千年的东方华夏文明,在遥远的西方爱琴海地区又有着怎样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呢?它又对当时古希腊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呢?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地理位置
教师展示《古希腊地图》,提出问题:有哪位同学来说一下古希腊的地理范围?
学生看图并结合教材,回答:古代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扼欧、亚、非三洲要冲。古希腊的地理范围大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部沿海、爱奥尼亚群岛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的殖民地。
教师继续引导:希腊是一个国家吗?
学生结合课本,回答:不是,从图中看希腊是一个地域范围概念,被群岛海域所包围,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和我们现在说的主权国家希腊并不等同。
(二)环境及影响
教师继续展示《古希腊地图》,提问:古希腊的地形是怎样的?这对希腊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根据图片和教材,回答:希腊半岛山脉丘陵纵横交错,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平原,连绵不绝的山岭沟壑将陆地隔成小块,这使得希腊耕地缺乏、土地贫瘠,限制了农业发展。
教师引导:俗话说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传统农业的大门被关上了,经济的另一扇窗户却打开了。上帝是如何造就这扇特殊的"窗户"的?
学生结合地图,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这里海岸曲折,港湾众多,绿岛相连,地中海式气候温和宜人,海洋资源条件得天独厚。浩瀚的海域赋予希腊先民以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师继续提问:面对这样的特殊的自然环境,古希腊人是如何进行发展的?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问题:古希腊人利用冬季多雨、夏季干热的地中海气候,大力种植葡萄和橄榄,并通过海外贸易出口葡萄酒、橄榄油、陶器等物品以换回粮食,解决了农业不发达的问题。另外,希腊人利用优越的航海条件,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活动,解决了人口不断增长与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中国大河文明的特点,思考古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五分钟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政治、经济、价值观念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狭小且相对隔绝的平原,有助于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
2.发达的商品经济,有助于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观念形成,利于民主政治的建立。
3.殖民与航海贸易活动,造就了古希腊勇于开拓进取、善于求索的民族性格。
教师提问:你对地理环境和文明发展的关系有哪些认识?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类型。但是人也总是在不断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在依靠自然的基础上,人可以一定程度地摆脱自然制约。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的古希腊民主政治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具有哪些特点呢?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进行了解。
【板书设计】略


1、题目:洋务运动
2、内容: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这部分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从19世纪60—90年代,他们掀起一场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和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由于财力不足,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其中,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10年之间,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还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亊和科技人才,又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设计相关活动探究洋务运动影响。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答案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法。
教师播放电视剧《天仙配》插曲,并展示《耕织图》与陶渊明的田园诗《归园田居》。教师提出问题:这些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结构?
学生听歌曲并回答问题:这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教师总结: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特征。自然经济有着较强的稳定性,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而自然经济必将解体。那么,我国的自然经济是怎样逐步瓦解的?自然经济瓦解对我国经济结构变化有哪些有利因素?
环节二:新课讲授
过渡语:19世纪中期,经历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境地。外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使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动,也启发了部分封建统治者利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富国强兵,由此掀起了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概述
教师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总结出洋务运动的时间、目的、代表、指导思想及口号,并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填写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空白表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教师总结并出示参考答案。
(2)思考洋务运动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有什么特征?
第二小组阅读材料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如下。
民用工业的主要特点有:第一,都是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的近代化企业。第二,这些民用工业创办的形式大多为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属于官僚资本。第三,这些民用工业在客观上对外国经济侵略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第三小组:海军
教师出示问题:洋务派共创办了哪几支海军?创办海军体现了洋务运动的什么目的?
第三小组阅读材料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如下:
洋务派共创办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洋务派发展海军同样体现了强兵的目的,这也是清政府对海防态度发生的重大转变。
4、第四小组:教育
教师出示问题:洋务派的教育举措有哪些具体做法?
第四小组阅读材料讨论,师生交流时教师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和途径、目的发生了变化,开近代教育先河。
(三)评价洋务运动
过渡语:虽然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但是它对近代中国仍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教师出示相关材料,请学生结合PPT上展示的材料及教材,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的讨论,讨论该如何评价洋务运动?材料如下: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织布官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15万匹。卢汉铁路的铁轨不是进口的,而是由汉阳铁厂制造的。
——《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83年版)
学生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但客观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主要有:(1)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2)洋务企业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虽然洋务运动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但仍被视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下,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洋务企业的创办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作业:课后查阅洋务派代表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传记与日记,如《曾国藩日记》、《李鸿章回忆录》等,具体了解他们发起洋务运动的目的与洋务运动失败后的反思,撰写一篇历史学习小论文。
【板书设计】略

1、题目:历史上的疫病
2、主要内容:
汉末大“瘟疫”
汉末大瘟疫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瘟疫,虽然没有蔓延至全国,但是大半个中国,尤其是北方基本上都生活在疫情的阴影之下,关于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数,有记载说是5000万,也有说2000万,虽然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死亡人数上千万,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最骇人的疫情,在全世界的各大瘟疫中也是排得上号的,惨烈程度堪比“中世纪欧洲黑死病”。
明末鼠疫
当时的明王朝内忧外患,然而偏偏祸不单行。公元1633年,一场大规模的瘟疫从山西开始爆发,很快就席卷整个山西全境,开始向大江南北蔓延。很短的时间里,这场瘟疫就快速扩散到陕西、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许多地方,如此它还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又进而席卷南京,浙江等地方,成为明朝继万历年间以来的又一次特大瘟疫。
根据历史记载,直到明朝灭亡以后,这场瘟疫还依然在继续,而且还扩散到天津等地方,疫情再一次加剧,这才达到了最顶点。可见这场瘟疫的持续时间长,而且波及的范围很广。死亡人数大概在20万左右。约是一个城市人口的五分之一。这场瘟疫也是成为了压垮大明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根据中国中医研究院最新编辑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每次疫情,都能让当时的社会为之战栗。但是,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因为,我们庆幸拥有伟大的中医药,与瘟疫展开过一次又一 次的生死对决,并无数次救民族于危难。可以说,中国历史也是一部战"疫”史。也正是那一场场瘟疫,推动着中国防疫和卫生制度化的进程。
3、基本要求:
(1) 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
(2)通过疫病,概述中国古代医学发展;
(3)根据讲解的需要适当板书。
【答案解析】
一、导入新课
从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出发,通过PPT图片展示当前面临的严重疫情情况,导入新课。当前世界面临着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此次疫情在传播性快,感染范围广、防空难度大,是一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而在我国历史上,也发生过多次的疫病,接下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我国历史上发生的疫病。
二、新课讲授
同学们,汉末和明末我国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疫病,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学习。
环节一:汉末大“瘟疫”、明末鼠疫疫情速览
学生自学,让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历史上疫情发生的两次疫病史实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视频短片,梳理基本内容。
教师进行提问: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汉末、明末都发生了大规模的疫病,那么这两次大的疫病都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汉末大瘟疫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瘟疫、明末鼠疫的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但两次疫病都没有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环节二: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概况
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但是每次疫病都没有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其原因是什么呢?组织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回答。
学生回答:得益于我国伟大的中医药。
教师提问: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医学成就?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 按照朝代顺序,对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进行收集整理。
明确:
(1)春秋战国---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2)东汉一张仲景和华佗 。
(3)唐朝—孙思邈,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其代表作《千金方》。
(4)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这是我国一部总结性药物学巨著。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掌握了汉末、明末的疫病的基本情况,得益于我国伟大的中医药学,我国古代的疫病并没有造成大规模的人员的死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到中国历史也是一部战"疫”史。也正是那一场场瘟疫,推动着中国防疫和卫生制度化的进程。
四、课后作业
收集资料,谈谈中医药学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作用。
五、板书设计:略


1、题目:选择性必修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2、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者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維护着中国团结统-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者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r有益借鉴。
问题探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她”“孝”“礼”“仁”“正”“检”“公”“原”“勒”“能““数”“义”“贤”“信”等,都是中华优秀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也由此形成厚德栽物。天下为公、自强不息。以廉为本等基本理念。
结合课文,者阅资料,列举更多的核心概念,探讨其在中华文化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精神。
⑤学习拓展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槽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令用、推除出新,結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于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博柏?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3)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4)根据讲解的需要适当板书。
【答案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前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的描述,你认为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哪些内涵和特点呢?它对中华民族而言又有哪些重要的价值呢?随机邀请同学回答问题,引出今天的课程。(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环节一:回眸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提问:通过阅读教材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概括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六个重要阶段。
要求:教师通过PPT配上该阶段代表人物或事件的图片进行简要概括。
明确:(1)形成——约1 万年前;
(2)奠基——先秦时期;
(3)定型——秦汉时期;
(4)发展繁荣——魏晋至宋元时期;
(5)转折和传承——明清时期;
(6)衰落到复兴近代——现在。
环节二:审视中华文化的发展特点
提问: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合作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要求:教师通过PPT配上代表性图片(比如“四大国粹”体现多样性)进行简要概括引导。
明确: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环节三:内化中华文化的发展价值
提问: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公开课视频思考概括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教师进一步总结引导。
明确: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 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巩固练习
通过设立三个简单随堂小测试的形式来巩固本课知识。
四、课堂小结
向学生询问:“本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总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五、课后作业
收集资料,本月进行“中华文化推广大使”宣传活动。
板书设计:略


Copyright © 2018 山东人才就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智顺网络  鲁ICP备18058204号-1 鲁公网安备37130202372730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临沂远中塑业 佛山宏政陶瓷 临沂市塑料行业协会 山东富盛液压 山东清风网业 高尔夫慈善分会 奇特工具 环星建材 法仁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