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年真题 > 教师资格证 > 面试真题

2023年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一)

来源:发布时间:2023-05-13 18:56:41

1.题目:八年级《苏州园林》片段教学
2.内容: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苏州园林的特征;
(3)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答案解析】
一、图片导入,引出课题
展示西方园林的图片,引导东方园林特色,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提问: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这句话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老师总结: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建筑。
2.引导:阅读第二自然说说本段的说明顺序。
同桌间讨论,老师总结: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3.提问:“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4.提问:第三自然段的内容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师生共同讨论。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
5.提问:“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的
明确: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景象,生机盎然,沁人心脾。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多媒体出示国内著名建筑及其设计理念,说一说,观看之后你的感受。
五、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六、布置作业,提升认知
观察本地建筑,写一则观察日记,下次课一起分享。

1.题目: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片段教学
2.内容: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
(2)流利地朗读课文;
(3)疏通文义,体会文章深意;
(4)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
【答案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独立概括课文情节,理解“当涂”“更”等文言实词,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课文和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加强自主合作探究,体会古代文章描写人物对话的特点分析吕蒙刻苦学习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多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阅读的方法,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对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描写,养成多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乐,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师引导提问:大家知道这是哪部影视作品的歌曲吗?
学生回答:《三国演义》
教师提问:没错,这正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豪迈壮阔。三国里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大家喜欢哪些呀? 
学生回答: 刘备、曹操、诸葛亮。
教师继续引导:看来大家都有自己喜欢的人物。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三国人物,叫作吕蒙,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讲述了关于吕蒙的什么故事?(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通大意
1.作者简介
提问: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司马光?
要求: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的内容和课文下面的注释,自由发言。
明确:司马光,宋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著有史书《资治通鉴》,本文就是选自于该史书。
2.讲解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配合注释和工具书,找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巡视)
(2)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本文重点字词,“当涂”的意思为当道、当权;“更”的意思为重新。
3.概括文章大意
提问:本文讲述了一件怎样的故事呢?
要求:学生再一次快速阅读文章,自主回答问题。
明确: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发奋读书,成为了一个有学识的人,连鲁肃都被他惊讶到了。
三、研读课文,理解文章
1.提问: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读书?又是怎么说服吕蒙的?
要求:学生找出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孙权觉得吕蒙作为一个掌权的人,应该读书。他强调劝说吕蒙读书的目的只是了解一些历史,而并非是成为专业的学官,并以自己为例。
2.提问:课文是怎么体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要求:学生阅读相关部分内容,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明确:通过吕蒙和鲁肃之间的对话体现的。鲁肃对吕蒙很熟悉,通过对鲁肃的神态描写,表现他的惊讶,体现了吕蒙的学识进步。
3.提问: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道理?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要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人都是会有进步和变化的,不能一直用从前的眼光去看别人。
4.提问: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要求:学生阅读文章,结合内容,小组讨论。
明确:以人物对话为主,通过孙权、吕蒙、鲁肃的对话描写展开事件的叙述。体现吕蒙的学识进步,没有直接正面叙说,而是通过鲁肃的神态以及语言来衬托,更具有说服力。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这里还衍生出了几个成语,同学们试着找一找并说一说他们的意思。
要求:结合文章大意,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明确:吴下阿蒙,用来讥笑缺少学识、文才者;
刮目相待: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请学生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找一找吕蒙的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这个历史人物。
2.吕蒙通过学习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
板书设计:

image.png



1.题目: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
2.内容:从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穿好看的新衣服。他为了要穿得漂亮,把所有的钱都花到衣服上去了,他一点也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他也不喜欢乘着马车逛公园,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新衣服。他每天每个钟头要换一套新衣服。在他住的那个大城市里,生活很轻松,很愉快,每天有许多外国人到来。
有一天来了两个骗子,他们说他们是织工。他们说,他们能织出谁也想象不到的最美丽的布。这种布的色彩和图案不仅是非常好看,而且用它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异的作用,那就是凡是不称职的人或者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皇帝听后非常高兴,于是传令下去让两个骗子开工。

当骗子把衣服织好时,他们把皇帝把身上的衣服统统都脱光了。这两个骗子装做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一件一件地交给他。皇帝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式样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大家已经在外面把华盖准备好了,只等陛下一出去,就可撑起来去游行!”典礼官说。
“这么着,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裾是多么美丽!衣服多么合身!”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这样就会暴露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得到这样普遍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出声来。“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他实在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所讲的话是对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个并不存在的后裾。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
(2)梳理“夸张"修辞手法的文段,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自主总结课文中心。
【答案解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一件纱衣,并说明穿上它后有隐身的作用。请学生上台尝试穿纱衣,并问台下学生看没看见。教师假装看不见。同学们,你们能看见这位同学吗?请说说。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引导:目前来说,没有什么衣服能完全把人遮住。同学们都很聪明,得到统一的回答——能看见。但是有这样一个人他是看不见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了解作者,熟悉字词
1.教师展示安徒生简介并介绍。
2.介绍童话体裁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体裁,它极尽想象和夸张之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植物等人的特点,来编写适合儿童欣赏的虚构故事。它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又生动风趣,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
3.教师挑选“蠢”字讲解,请学生带读并解析生字词的意义,例如:蠢,不聪明的意思,含贬义。
(二)理解课文大意
提问:本篇文章的故事脉络是怎样的?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明确:皇帝爱新装——骗子织新装——君臣看新装——皇帝穿新装——小孩揭新装。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围
1.提问:一篇优秀的童话故事不仅要有完整巧妙的故事情节,要有大胆的夸张和想象,还要有幽默、生动的语言,那么文章中有哪些内容运用到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要求: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小组交流讨论。而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追问: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皇帝?明确:穷奢极欲,不理朝政的昏庸皇帝。
2.提问:除了对昏庸的皇帝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对其他人物的描写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了吗?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请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追问:这个夸张句中的两个骗子是什么样的人?明确:两个骗子不知羞耻,且骗术毒辣。
3.提问:朝廷中的大臣又是怎样的形象?找出夸张句分析。请学生发言。
4.提问:故事的最后却由一位小孩揭穿了皇帝的新装是一个假象,一个骗术,由此可以看出这篇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丑恶,对朝廷腐败奢侈生活的抨击,对阳奉阴违、虚伪丑陋的行为的唾弃,对单纯、诚实的人的赞扬。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1.要求:教师播放皇帝穿新衣游街的视频,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感受到做人要有诚实的品质。
⒉.要求:学生间相互合作,以小组为单位,扮演文中的各个角色。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教师相机补充并总结。
六、作业布置
1.请学生用夸张的手法,也仿写一位人物,要求400字以上。
⒉.阅读安徒生的其他作品。
板书设计:略

1.题目:《渡荆门送别》
2.内容:略。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10分钟;
(2)流利地朗读课文;
(3)疏通文意,体会诗人对故乡山水的眷恋、思念之情;
(4)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
【答案解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白的相关文学常识,体会诗人对故乡山水的眷恋.思念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3.通过反复朗读、带入情境等方法,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提高鉴赏诗歌的水平。
4.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
结合诗歌内容,自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教学难点:
体会李白对故乡的深情,以及蕴藏在诗歌之中的开阔胸襟。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自由分享与“乡情”有关的古诗词,教师总结:"家”与“乡情”是从古至今说不尽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把握节奏
1.学生借助工具书,自由、大声地朗读全诗。
⒉.跟随音频,师生共同朗读,并总结停顿、重音等。
(二)知人论世
提问:初读诗歌,诗作给了你怎样的感受?为什么?
要求:学生根据预习资料分享对李白的了解,结合写作背景谈感受,教师总结。
明确:作品写离别却不悲,这与李白的性格和经历分不开。此时李白第一次出蜀,准备实现自己的抱负,此时的李白雄心勃勃,意气风发,故乡的美景更激发了他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心情。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首联的描写有何用意?
明确:交代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照应诗歌题目。⒉.提问:诗人在远渡的路上,首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并鉴赏颔联,教师引导总结
明确:首先看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此处是远景画面的描写,山是长江两岸的风景,它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极富气势。
3.提问: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随”"入”两字用得好。”随”字化静为动,写出了山仿佛纷至沓来的动感;"入”字充满气势,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磅礴气势
4.提问:如果你是李白,看到这样的画面,会有怎样的心情?要求;多媒体播放相关图片,学生带入情境畅所欲言谈感受,教师适时反馈。
明确:此时会觉得精神爽朗、喜悦、意气风发等。朗读体会:学生代表读,读出喜悦开朗之感。5.提问:在长江之畔,还有哪些美景?
明确:有如明镜般的明月和结成海市蜃楼的彩云。
6.提问:诗人为何要描写这些画面?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颈联内容,教师反馈总结。明确:这些画面都是诗人江上最常见的画面,"月下”句使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诗人夜晚俯视所见,"云生"句是白天仰视所见,于一俯一仰间可见诗人行舟时间之长,也可见故乡沿途景象之美,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美景的眷恋之情。部
7.想象拓展:发挥想象,诗人还可能看到或听到什么?
明确:可能会看到沿途的渔人,江中的鱼儿;听到蜀中的民谣等等。
8.提问:尾联“怜”字有何妙处?
明确心"怜”字使用拟人的手法,表面写故乡水对“我”的怜爱与依依不舍,实则融情于景,流露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9.跟随音乐,全班有感情地齐声诵读全诗。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再读诗歌,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要求:教师跟随音乐朗读,学生听并想象,畅所欲言描绘所见画面。
明确:我看到了行走在长江中的小舟,舟中立有一位年轻人,他身材颀长,意气风发,眼中满是坚定,充满了对未来理想的向往……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学生各抒己见,谈本课收获。教师总结:全诗以“渡远”始,以“送行”结,从开篇到结尾一气呵成,给人荡气回肠的美感享受,从中可以窥探到李白乐观主义的精神。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写诗中的所见所想,不少于500字。
⒉.收集并赏析李白的其他诗作,与同学分享阅读感受。
板书设计:略。


1.题目:《陋室铭》
2.内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意;
(2)引导学生理解“陋室不陋”;
(3)合理的板书设计。
【答案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个文人因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当地的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得知文人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强迫他在半年内搬了三次家,最后住进了仅能容纳一桌一椅一床的陋室。如果是你们,你们会怎么办呢?这位文人他写了篇文章刻在自己门前的石碑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立于房门之前的文章——《陋室铭》。  
(二)整体感知  
1.反复吟诵全文,划出读不准的字音,读出节奏,教师指导。  
2.自由读课文,疏通文意,提出疑问,集体交流。  
(三)研读赏析  
1.细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三句,思考讨论: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为何要在开头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呢?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学生讨论并积极发言。)  
明确: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开头以比喻起兴,以虚(山水)衬实(陋室主人),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这几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和“灵”的性质,即“陋室”不“陋”。“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朗读后六句进一步探究作者写作的文章内容:课文哪里能够说明陋室不陋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品格?  
明确: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  
作者通过描写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品读课文,掌握写法  
学生思考:作者在表达感情的时候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3.朗读文本,体会情感  
集体朗读课文,体会升华情感。  
(四)课堂小结  
结束语:全文寥寥81字,共九句,前四句设喻引题,颂扬陋室。中间四句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环境及其人物交往、生活状况,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最后三句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话语结束全文,再次含蓄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五)布置作业  
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心里话,畅谈感受。  
【板书设计】略  

1.题目:刘姥姥进大观园
2.内容:

image.png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分析刘姥姥的形象;
(3)探究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答案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分析概括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2.分析文中各具情态的“笑”,探究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3.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不追求虚荣的高尚品质。
4.激发学生对祖国古典文化的喜爱之情,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文中各具情态的“笑”,究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难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古典文化的喜爱之情,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引导:有人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听说过这句话吗?它什么意思呢?(生答)是的,如果不读《红楼梦》,读再多的书都没用。尽管有点夸张,但是,也说出了《红楼梦》的重要地位。《红楼梦》是我国的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节选自《红楼梦》的一篇文章——《刘姥姥进大观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请学生朗读课文,并给予反馈评价。
2.学生结合课前查到的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组内交流。
3.了解文章大意:课文描写了刘姥姥在进入大观园后,在筵席间上演“笑剧”——被凤姐、鸳鸯告知实情等一系列活动及见闻、感受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锹还沉,哪里拿的动他?说得众人都笑起来。”这句话中作者对刘姥姥语言的描写,现了刘姥姥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金银的筷子反而不及平时的伏手合用,可见刘姥姥朴素实在的老农妇形象,直白的话语也可见她性格的直爽。
2.提问:众人为何“都笑起来”?他们笑的是什么?
明确:众人的笑既是笑刘姥姥笨拙的动作,也是笑刘姥姥质朴的话语。
3.提问:为什么众人发笑之前先是“发怔”?
明确:“发怔”这一神态的细节描写得尤为传神,一方面写出了刘姥姥的语言及“鼓着腮帮子”的神态出乎大家的意料,瞬间寂静,与众人大笑的热烈场面形成鲜明对比。
4.提问:文章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明确: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林黛玉的笑: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宝玉的笑:笑到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惜春的笑:笑得肚子疼,让奶母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贾母的笑: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凤姐、鸳鸯的笑: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
5.提问:在这场“笑”剧中,般人只写到一次,为什么贾母会写两次?
明确:第一次是承接宝玉“笑”的结果,写贾母搂着宝玉喊“心肝”;第二次是在写完众人后,贾母“笑的眼泪出来”。这样写表现了贾母对宝玉的溺爱,显示出贾母在家族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也说明鸳鸯和凤姐导演的这出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6.提问:你觉得文中关于“笑”的描写,在《红楼梦》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关于“笑”的细节描写,贾府中各色人等的身份、年龄、性格、气质统统凸显出来,笑传神,不落闲笔。这笑声折射出贾府封建规范之森严,幼尊卑之有序。可以说,这幅贾府众人逗笑图也是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一幅透视图。
7.提问:“刘姥姥便伸筷子要夹……早有地下的人捡出去了。”句对刘姥姥吃鸽子蛋的细节描写,有何妙处?
明确:“闹”“撮”写出了刘姥姥不习惯沉且滑的筷子,夹不住鸽子蛋以至于鸽子蛋满碗乱跑的情形,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她的窘态;“伸”突出了刘姥姥的小心翼翼、憨态可掬;“滑”“滚”可见筷子光滑,鸽子蛋小,且鸽子蛋掉下的速度之快。“亲自去拣”与“早有地下的人捡出去”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刘姥姥的淳朴节俭,突出荣国府生活的奢侈。
8.提问:刘姥姥是否真的不知道凤姐的计谋?为什么?
要求:赏析文章最后一段,概括总结。
明确:并不是。根据刘姥姥笑着说“姑娘说哪里的话……也就不说了。”可以知道,刘姥姥实际是知道凤姐的小计谋,是在配合演出罢了。由此可见,刘姥姥不仅风趣幽默,且大智若愚。
9.提问:文章最后写凤姐和鸳鸯分别向刘姥姥解释。你觉得这主仆二人解释的目的是否一样?为什么?
明确:不一样。凤姐解释是为了笼络人心,怕刘姥姥记恨,于己不利;鸳鸯解释是出于真心。鸳鸯是贾母的丫鬟,取笑刘姥姥只是为了贾母满意、高兴,非故意针对刘姥姥。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曹雪芹是带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来写这场“笑剧”的?他借刘姥姥的眼,要传达给我们什么信息?
要求: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明确: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同情、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市井小民的;同时,读者也透过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豪奢进行了沉重的谴责。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刘姥姥从一个普通下层妇女的角度介绍了大观园的环境,以及贾府众人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的奢华富贵。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阅读《红楼梦》中与刘姥姥有关的其他章节;
2.小组合作,将本课内容改编为课本剧,下节课分享。
四、板书设计略


Copyright © 2018 山东人才就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智顺网络  鲁ICP备18058204号-1 鲁公网安备37130202372730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临沂远中塑业 佛山宏政陶瓷 临沂市塑料行业协会 山东富盛液压 山东清风网业 高尔夫慈善分会 奇特工具 环星建材 法仁法师